在陆战中,火炮始终是最主要的火力来源,即使到了后世,火炮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。
然而,大明现有的火炮状况实在令人担忧。
明朝火器的发展是从永乐年间才开始迅猛进步的,如今的火炮,除了能吓唬骑兵、扰乱阵型外,毫无实际用途。
既没有精准度,也没有射程,除了守城时架在城墙上轰击或攻城时摧毁城门外,几乎无法派上其他用场,甚至连调整方向和瞄准都很困难。
如果能够配备先进的火炮,那就天下无敌了。
遗憾的是,尽管他忙碌了好一阵子,武器方面仅成功制造出了燧发枪和几把劣质钢刀,其他一无所成。
并非他不懂技术,而是从前并不需要这些东西,所以并未放在心上。
可现在需求迫切,却又为时已晚。
古代铸造火炮的方法无非就是土模、铁模、失蜡法之类,要在一个月内完成模具制作根本不可能。
不过李伟对这些传统方法嗤之以鼻。
他已经做出了水力车床,谁还需要去铸炮?
铸炮是不可能的,等他的水力膛床造好后,直接就能进行膛削加工。
既然有高碳钢可以淬火硬化,完全可以当作膛刀使用;即便选用软一点便于加工的钢材来做炮管,其性能也会比铸造的火炮强出许多倍!
铸造火炮最大的弊端在于内壁粗糙,必须发射圆形炮弹才能滚动出去,而且炮管直径要比炮口略小,否则容易卡住导致炸膛。
这样的炮管密封性极差,射程与威力都无法与膛削的炮管相比。
这段时间李伟也在研究水力膛床,但目标并不是制造火炮,而是打造蒸汽机。
蒸汽机虽说是瓦特改良而成,但实际上也离不开众人的协助,并非他一个人的功劳。
最初,瓦特的蒸汽机相当简陋,活塞靠麻绳密封,气缸表面也凹凸不平,漏气现象严重。
直到一个名叫威尔金森的人出现,此人专攻大炮制造,也是水力镗床的创造者。
他利用水力镗床为瓦特加工出内壁光滑的气缸,大大减少了气体泄漏,这才让瓦特的蒸汽机真正推动了工业前行的步伐。
可惜,李伟的水力镗床尚未完成,蒸汽机无法制造,自然也就造不出大炮。
思索良久,他唯一想到可用的暂时性武器,是一种以汽油桶制成的飞雷炮,民间戏称为“没良心炮”。
这种装置不过是将巨大的铁桶当作抛射物,因为投掷的物体通常重达十余斤,所以威力极大,但射程不过两百米,操作困难且风险极高,稍有不慎便会伤及自身。
思虑再三,李伟最终决定先将其制作出来试验一番。
此外,那些长刀兵的装备给了他灵感,他计划给燧发枪配备专门的工具,以防敌人近身时毫无反击能力。
至于旗手,则可以用哨子代替,不必再让一个人专职举着沉重的大旗如此辛苦。
另外,小号将是战场上指挥的理想工具!
李伟飞速写下大量内容,总算为神火卫制定了初步的训练规划。
“唉,要是时间充裕的话,真想把线膛枪、米尼弹和线膛炮全都研制出来,那样我就无所畏惧了。"
李伟无奈地叹了口气。
未曾料到朱元璋会派他上战场,如今仅剩一个月,许多事情根本来不及准备。
安排好计划后,李伟前往军器局,必须尽快生产所需物品,时间紧迫,而且装备完成后士兵们还需适应与训练。
就连哨子和小号这类小物件,也需尽早制造。
为了保命,李伟立刻投入行动,一方面督促军器局打造所需物资,另一方面着手重新规划神火卫的战斗队形。
首先,那千名骑兵保持不变,此时骑兵的作用依然显著。
另有一千弓箭手,李伟打算重组他们,部分担任后勤工作,其余预备成为炮手。
剩余的三千余人,则依照三三制模式部署:
三人一组,呈三角形排列,后方两人负责装填弹药,前方一人负责射击,左侧交枪后由右手递回右侧,无需转身即可完成交接。
后方两人依次替换,左先右后,交替进行不得混乱。
以此构成射击小组,既节省了切换时间,速度预计还会比传统三段击更快些许。
这是射击团队,接着便是大规模的编队整合了:
每三组组成一个小队,配备一名小队长,总共十人。
三个小队构成一个大队,设一名大队长,总计三十一人。
三个大队加上一些军官和后勤人员,刚好是一百人的编制,这样百户与千户的设置便无需变动,直接按照卫所制度安排即可。
千户、百户通过号声指挥,大小队长则用哨音,可设计两种音调各异的哨子和号子。
固守时,小组排成横列阵型,最大化火力效果;进攻时,三个小组以小队长为中心形成三角形布局,两组掩护,一组推进,循环交替。
至于若遭遇近身战斗,如何应对敌军冲锋,李伟决定让手下的武将自行探讨,毕竟这些将领对骑兵作战颇为熟稔,无需他多加干涉。